2013年伊始,中国一度出现了约100万平方公里的雾霾区,空气污染治理牵动着代表委员的心。昨天,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*中心主任王宇透露,中国*中心计划在全国PM2.5污染*严重的10个城市开展健康评价研究,计划3年时间投入约五六千万元。
□举措
健康需向PM2.5刨根问底
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*中心主任王宇介绍,PM2.5已进入人们的视野,但PM2.5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从来没有研究。
人们被笼统地告知,PM2.5有害身体健康。但究竟不同构成的PM2.5对人的健康有什么影响,不同暴露时间、不同浓度对人体的影响有何不同从来没有科学的研究数据支撑。王宇介绍,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每个阶段PM2.5的构成是不同的。如北京的PM2.5和南方城市的PM2.5,有可能数据相同,但因构成不同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绝对不相同。中国的雾霾跟国外的雾霾构成不同,因此,尽管发达国家有相关的研究数据,但中国不能照搬。
将基于数据建立健康预警
王宇介绍,中国*中心计划在全国PM2.5污染*严重的10个城市开展健康评价研究,计划3年时间投入约五六千万元。工作人员将深入10个城市展开对病人的调查,同时大量收集资料,包括环保、气象的相关数据,进行一段时间的监测。经过科学研究和分析,完成基础研究。
研究将主要包括室内PM2.5污染研究、人群PM2.5暴露水平研究,从而得出PM2.5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科学数据。以此数据为基础建立的PM2.5健康预警平台,可用数据说话,详细告诉人们何种污染程度,要如何计算暴露时间,避免健康受影响。如PM2.5到了多少数值的时候,患有哪一类基础病的患者要怎样避免,这是被动的方面。
从主动的方面,在判定PM2.5污染比较严重的时候,将提前预警,建议公众减少污染排放。比如建议大家把取暖的温度降低少许,减少排放,整个城市将能够避免重污染的情况。
据了解,早在2011年,有关项目已展开申报,但至今项目迟迟没有动静,资金成为*大的难题。
□举措
正在研究欧V推行办法
昨天,全国政协委员、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大会驻地接受记者采访说,雾霾天气有三方面成因,一是中国高耗能产业和高污染产业较多,如水泥、制造业、钢铁等行业,在华北地区分布较多;二是和大规模建设有关,工地上未覆盖苫布造成扬尘;三是汽车尾气也增加了细微颗粒物排放。
朱之鑫说,“原因是多方面的,因此治理也应该是综合治理”。
过去的一个多月中,关于汽油标准落后于排放标准、质量不达标增加细颗粒物排放也引发了公众讨论。国务院2月初已要求加快油品质量升级,应对大气污染。但油品质量升级的成本应由谁买单,不少公众担心“羊毛出在羊身上”,*后仍旧由消费者买单,而不是由国家、企业、消费者一起分担。
朱之鑫解释说,欧V推行的具体办法正在研究当中,解决问题包括几个方向,“一是看定价机制怎么样来适应市场需求;二是石油企业提供出更洁净的油品;三是公众也应有环保意识,如减少开车、多乘坐公交工具等”。
环境已经成为中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挑战。过去,各地非常愿意上马重大工业项目,但近年来,环保问题备受公众关注。2012年,有些地区还发生了因环境忧虑引发的群体性事件。今年1月的31天中,北京只有5天没有灰霾天气,不少公众感到不适,并创出一个新词“北京咳”。
“30年来,中国人的发展理念提高了,而且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起来了,在中国实行*严格环境保护标准是应该的”,朱之鑫说。
□声音陈凯歌:鼓励坐公车
昨天,全国政协委员、*导演陈凯歌在人民大会堂被记者围住,一堵环形的人墙缓缓移向人民大会堂。当有记者问及陈凯歌怎么看待北京近日的天气时,陈凯歌停下脚步,对记者说:“北京的天气我特别关注,雾霾这事我觉得真是该提一提。”
“我从小在北京长大,知道北京那时候什么样。那时候北京的空气特别好,蓝天特别多,现在这种情况,作为一个对北京有感情的人来说是十分痛心的。”
如何改善空气质量减少雾霾天?陈凯歌说,“应该做一点调查研究,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了那么严重的雾霾。”他认为,在治理雾霾天的角度上说应该一律平等,不光是首都应该改善,中国的土地上、天空里,哪有雾霾都应该去了解如何改善空气质量。
“这件事跟每个人都有关。”陈凯歌说,“我觉得在城市里,首先能做的,就是鼓励大家坐公车(公共交通),减少排放,这是具体实际的做法。”
冯骥才:雾霾问题跟政绩观有很大关系
全国政协委员、*作家冯骥才在3月1日晚6点到达文化艺术界别驻地报到。在谈及近期雾霾污染问题时,冯骥才表示,如今出现的雾霾污染等问题,跟政府官员的政绩观有很大关系。要解决雾霾污染问题,政府部门的责任重大。
冯骥才表示,不把雾霾问题解决了谈什么美丽,不能光虚幻地谈,还得有一个办法,还得实现它有一些具体的实际的办法,政府的责任重大。
对于多城市出现的雾霾问题,冯骥才指出,恐怕跟政府现在官员的政绩观有很大的关系。凡是能跟他政绩挂上钩的他关心,跟他政绩联系起来十分关心,跟政绩无关的事情往往他不关心,或者放在一边,这可能是很大的问题。
我们吸进的
PM2.5
*后去了哪儿
不同大小的颗粒物在呼吸道沉积的部位各不相同。大于5微米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,也就是鼻咽区、气管和支气管区;小于5微米的颗粒物一般沉积在细支气管和肺泡;而小于2.5微米的,也就是众所周知的PM2.5,75%都沉积在肺泡内。不过,当颗粒特别小的时候,比如小于0.4微米,虽然也会进入肺泡,但不会沉积,可以比较自由地随着呼吸排出体外。
但需要注意的是,有些颗粒物的大小在进入呼吸道的过程中会发生改变,比如吸水性的物质,在深部呼吸道中遇到温暖、湿润的空气时就会因吸收水分而变大。
当然,呼吸道也不是任由颗粒物入侵的,它有一套自己的防御系统,而且不同部位的呼吸道,清除机制也不太一样。
首先,鼻毛作为防御一线,可以阻挡95%的10微米以上颗粒物(所以很多人开玩笑说靠鼻毛阻挡PM2.5,其实是做不到的)。其次,对于已经进入人体的颗粒物,可以通过咳嗽、打喷嚏或者擤鼻涕排出体外。
当然,也可以利用气管内的黏液-纤毛系统,通过纤毛运动,把颗粒物推送到咽部,然后或者吞到胃里,或者咳痰咳出去。黏液-纤毛系统清除颗粒物十分迅速,正常情况下,沉积在下呼吸道的颗粒物一两天内就能被清除掉了。
如果颗粒物已经进入肺泡,那么清除工作就要由肺部的巨噬细胞来承担了。巨噬细胞会先吞下颗粒物,然后经过黏液-纤毛系统排出去,另外它也可能进入淋巴系统,或肺部的血液系统,然后在身体里重新分布。